通泰行
總經理 李豐年
「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飲茶在中國古代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當中只是物質文化層面,更包含深厚的精神文化。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當中茶具作為盛載茶和水的容器,在中國的茶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茶具是指採茶、製茶、飲茶時使用的器具隨着飲茶方式改變,加上茶的品種越來越多元化,茶具亦推陳出新,款式越來越多,功能劃分越來越仔細,無論是材質、構造、款式、用色,都相當講究,務求讓沖泡過程更順利,讓茶湯的香氣和滋味得到最佳發揮。茶具中最重要的是茶壺,茶壺用來盛載茶葉和水沖泡茶湯。一個好的茶壺要耐高溫,有恆溫功能,讓沖泡茶葉時茶液能快速溶解於熱水中,蒸出茶的香氣,完整發揮茶的魅力。
另一種常用的茶具叫蓋碗是由蓋、碗、托三部份組成,又稱「三才杯」,「三才」指的是天地人,當中蓋為天、碗為人、托為地。蓋碗是個萬用茶具,可同時用作泡茶及飲茶,蓋碗一般是敞口的,因為這樣方便注水,可觀色聞香,上闊下窄的碗形有利茶葉沉澱,而蓋碗亦可用來阻隔茶葉。蓋碗在中國古代已十分普及,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很多時都是用蓋碗來接待客人時至今日,蓋碗仍是常用的茶具之一。
第三款茶具是茶海,又稱公道杯,是泡茶中一個很有用的茶具,泡茶的人往往都會備有茶海,將泡好的茶先倒入茶海中,賓客若是還未喝完茶杯內的茶湯,茶海會是暫時放置泡好茶湯的一個好工具。
使用茶壺直接倒多杯茶時因為茶湯在茶壺內的時間不同,雖然是同一泡茶,但每一杯茶湯的濃度和滋味都會有差別。尤其是沖泡茶湯顏色較深的茶葉像是鐵觀音、紅茶或是普洱茶,光從茶湯顏色就可以看出第一杯和最後一杯顏色差別很大,使用茶海就沒有這樣的問題。而且茶海沒有蓋子,可以知道茶湯還剩多少,協助正確分配茶湯進每一個茶杯。如果使用茶壺直接倒茶湯到茶杯,有時候難免會遇到茶湯不夠分配的窘境。
至於茶杯是用來盛載和飲用泡好的茶湯,是品茗時的重要器具。茶湯在茶壺或蓋碗泡好後,就會倒進茶杯品嚐。茶杯款式變化甚多,而材質方面多以陶瓷為主,以便盛載熱茶,內部通常是白色的,以便更清楚呈現茶湯的色澤。
歷朝關於茶事只有零星的紀錄,直至唐朝「茶聖」陸羽編寫了第一部有關茶的專著一《茶經》。《茶經》內容包含茶葉的栽種採收、製茶工序、煮茶、鑑茶方式、茶具的使用方法等,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堪稱為一本集大成之作是陸羽親身實行,取得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又博覽群書,集思廣益茶家採制經驗的心血結晶。《茶經》一問世,即為歷代人所喜愛,盛讚他為茶業的開創之功。宋陳師道亦曾為《茶經》作序:「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對中國茶業乃至世界茶業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從此茶的精神開始滲透進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書法、繪畫宗教、醫學等各個層面。
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茶文化在宋朝可說是登峰造極,當時主要的備茶方式是點茶法,即是先將茶餅磨碎成細粉再置放於茶盅內,注入沸水加以拍打,形成細滑的泡沫每個步驟都要一絲不苟,靜心凝神,修身養性。後來點茶法更揚威海外,東傳至日本,漸漸演變成日本的茶道文化,今日在日本大行其道的抹茶其實也是起源於此。
到元明兩朝,泡茶成為了主流的飲茶方式。明朝中國人口增長,經濟繁榮,茶文化的發展一日千里。當時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除茶餅製作,規定以後納貢只能採散茶,一舉扭轉唐朝以來的煮茶文化。這是因為朱元璋認為泡在沸水中的散茶才最能牽引出茶的品質及味道,因此明朝之後,用於泡茶的茶壺、茶和茶盃成為了最重要的茶具。以散裝茶葉沖泡的方式在清朝以後繼續演變時至今日仍是中國常見的飲茶方式。
刊登於《港九罐頭洋酒伙食行商會有限公司 2022-2024年度會員手冊 P.138-139》